基本信息
廈門集美灌口鳳山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十一年(公元1746年),由時任同安知縣張荃倡於安仁里鳳山之上興建鳳山書院。。廈門集美鳳山書院自創建以來,教澤宏敷,生徙雲聚,鍾靈毓秀,英才輩出:閩南小刀會首領黃位與黃志信、僑領張永福、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,嘗就學於此;仁人志士陳瓞臣、莊尊賢、陳少瀛、陳延香、莊右南、肖甸幫諸公,亦於此執教也。
歷史革沿
清乾隆十一年(公元1746年),同安知縣張荃倡於安仁里鳳山之上興建鳳山書院。有貢生王三錫、舉人陳連榜者,集資募款,數月而竣役也。乾隆廿四年(公元1759年),里人葉仰高募眾重修之。越四年,陳方旋倡建文昌祠於鳳山祖廟之右廡。書院二進,前為會文之所,後祀朱子及文昌諸神,右復築書舍有三,凡登第及入泮者例得題名也。同安儒學教諭何蘭與訓導黎學安曾臨視導,且為之作序焉。宣統二年(公元1910年),堂長陳師勛奉命改書院為灌口鳳山兩等國小堂,時乃同安縣最早學堂之一也。民國六年(公元1917年),由陳宗河發起,旅緬華僑黃文榮、張永福竭力捐助,以草仔市陳氏祠堂為校舍,改鳳山學堂為同安縣第八區第一高小國民學校。公元1919年,始列入公立,命名為廈門集美灌口國小。
辛亥革命伊始,書院即為灌口同盟會之據點,陳瓞臣、莊尊賢率民軍,舉義旗,反袁護國,兵下同安,席捲漳泉,其煌煌業績,永垂汗青。上世紀50年代末,文昌祠占用為糧倉。直至公元2006年,因擴建鳳山祖廟而拆毀之。昔日書院,已蕩然。悲哉惜哉!
而今改革開放,國運昌盛,市井繁榮,物阜民殷,百廢俱興。公元2013年,為傳承文化、豐富人文、尊師重教、以勵後人,集美區政府假風景湖公園建設之機,以閩南紅磚古厝之獨特風格,於此重建鳳山書院,並於堂前豎立孔子塑像,以供四方學子敬拜。新院坐北朝南,暖風朱雀;天罩祥雲,地載神氣;背靠仙靈棋山,面向馬鑾海灣;兩側亭台棧道,長橋臥波,山色空濛,瑤水碧綠,竹柳扶風,蟲鳥爭鳴。有流泉之悅耳,無鬧市之嘈雜。掩長卷兮,倚門窗,靜聽芭蕉落雨;吟詩書兮,誦經文,細品歷代精華。書院之重建,斷非重蹈古制、復施舊學,而在於繼承國粹、重拾精神、澊化世風、修養心性、探究社會諧和之道理,追求普世公認之價值;培養浩然中正之氣,編織幸福美好之夢。自此,書香流韻於風景湖畔,國學弘揚及八方鄉鄰。斯文在玆,功德無量。